不久前发生的甘肃省兰州水污染事件,把我国供水行业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再次暴露在公众的面前:国内供水设施和供水管网超期服役和老化失修现象严重,漏损率居高不下。对此,有专家指出,在供水管网中采用合适的管道,比如采用在国外应用率很高的球墨铸铁管,就可以大幅降低我国供水管网的漏损率。
管网老化现象堪忧
相关部门组织的
供水管网普查结果显示:由于供水管道老化严重,国内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现象非常普遍,并呈逐年增加趋势。部分被调查的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为21.4%左右,一些北方地区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甚至达到40%,远远超过12%的国家控制标准。
据李军介绍,离心球墨铸铁管由于其性能可靠,且具有一定的抗震作用,在发达国家应用比例相当高。
由于球墨铸铁管径流量较大,T型柔性接口的密封性能良好,日本东京的供水管网基本全部使用的是离心球墨铸铁管,普及率高达98%。其供水管网的漏损率仅为3.3%。在国内,也有使用离心球墨铸铁管大幅降低漏损率的例子。浙江省绍兴市近十多年来大量普及球墨铸铁管后,该市的自来水管网的漏损率大幅下降。2011年,该市供水管网的漏损率为3.7%。这一数据已超过国际供水管网漏损率的平均水平。
择“优”遭遇“差钱”
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城市供水漏损量约60亿立方米,每年漏掉的自来水的价值高达百亿元以上。另有调查结果显示,国内30%的供水漏损发生在接口处,其中漏水较多的管道以水泥管道、镀锌管道与灰口铸铁管道居多。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如果选用的管道性能可靠,漏损现象就可以大幅减少。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铸铁管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指出:如果采用离心球墨铸铁管对老旧供水管网进行改造,我国供水管网的漏损率就可能大大降低。李军以200毫米口径的球墨铸铁管为例分析说:“生产厂家在完成管道系统的设计后,会对接口部位先后进行正内压实验和负压实验,既能确保管道不会发生爆管、漏损事件,也能保证外部水不会渗入管内,避免造成管道供水污染。”
但实际情况却是,地方政府对城市管网投入的资金远远不够,大部分须依靠水务公司自筹,而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则明确要求:目前供水管网的投资运营管理费用由各地水务公司负担。以目前的国内水价看,水务公司根本负担不起这个成本。因此,不少水务公司明知离心球墨铸铁管质量更过硬,但奈何囊中羞涩,不得不忍痛割爱,在选择管材时将质量可靠、价格相对较高的离心球墨铸铁管打入“冷宫”。
离心球墨铸铁管的品质已经在国内外市场得到了充分验证,但离心球墨铸铁管在国内供水管网中使用的比例却低得可怜——仅为50.57%。据说“很差钱”是直接原因。
2012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全国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的通知》,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供水设施项目总投资将达4100亿元,涉及水厂新建及改造、管网新建及改造、水质检测监管能力建设、供水应急能力建设等细分领域。规划指出,在管网更新改造方面,要对使用年限超过50年的灰口铸铁管、石棉水泥管等落后管材的供水管网进行更新改造,共计9.23万公里。
管道行业的资深人士指出,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城市供水管网升级改造需要投入“真金白银”,这显然需要相关省市由足够的资金支撑。
选对管道很“划算”
有业内人士指出,从表面上看,供水管网改造升级的难点,是水务公司的资金捉襟见肘。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地方政府的传统观念在作祟。
一直以来,不少地方政府对供水管网的建设,心态不正确:重地上、轻地下;重开发、轻建设;重建设、轻维护,导致对地下管网设施投入不足。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官员表示:供水、污水处理都属于公共服务,政府提供服务责无旁贷。政府要建立公共财政,由公共财政来提供城市供水的公共服务,这是基本的原则。管网建设需要的投入,应列入政府财政支出。
也有分析认为,城市外观发展和变化更容易被看见,也更容易成为城市管理者的“政绩”,而许多地下设施尽管很重要、隐患也很突出,但这些隐患平日里看不见,公众和社会关注度相对较低、建设和改造难度大,很难出政绩。因此一些城市管理者自然而然地“重面子不重里子”,对供水管网改造升级采取“选择性忽略”。
对此,专家指出,未来要落实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升级,政府一方面要调整心态,改变原有观念;另一方面,政府还应进行制度和观念的创新,如设立投资基金,引入民间资本等。这位专家分析说,从长远考虑,使用成本相对较高的离心球墨铸铁管其实是一种十分划算的办法。应该长期持续投入,可以用十几年的时间,逐步把落后的老管网全部换掉。这样的话,供水管网的漏损率在降低的同时,也就降低了供水成本、增加了自来水公司的利润。这对水务公司的长远发展来说,绝对是件“赚钱”的好事。
九牧管业